查看原文
其他

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小学数学开放性作业设计与评价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阳海林名师工作室 Author 阳海林

来源 |  “阳海林名师工作室”


本文约3500字,阅读需8分钟


【导语】


“双减”背景下,作业更需要指向学生的素养发展。开放性作业重点关注过程开放,能够清晰看出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。小学数学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评价包括四个方面:目标具体化,厘清单元核心概念的内涵;框架清晰化,制定表现性评价框架;过程开放化,呈现学生的数学思维;思维可视化,合理应用表现性评价框架及测评,诊断和优化教与学。

提高作业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议题,也一直是难点。通过借鉴“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”的教学观,提炼出“作为有意义的学习经历”的作业观,从“学习经历”的视角来认识和设计作业,有助于破解“作业负担”的难题。[1]作业或者评价要指向学生的素养发展,开放性作业是一个好的思考方向,其指条件、解法、答案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,并具有开放性、灵活性、多变性、新颖性、趣味性等特点,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,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。[2] 


表现性评价评的是居于课程核心的、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标,是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指向深度理解与学习的关键概念。[3]因此,可以将表现性评价镶嵌于小学数学开放性作业的任务设计,精准评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解。


基于以上的思考,开发指向核心概念的小学数学开放性作业路径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:


01

目标具体化


小学数学开放性作业的设计首先需要理解单元核心目标的内涵,厘清学生达成目标的表现,并依据核心概念设计开放性的任务。


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“1-5的认识和加减法”中,教师设计了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征加减法运算含义的开放性作业(如图1),目的是反馈学生是否理解加减法的含义。


图1-一年级开放性作业


这部分内容的核心目标是“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”。加减法含义是什么?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又有哪些表现?在教材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,主要是通过情境图,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,建构加法和减法的模型。[4]在本单元加减法模型主要涉及“添加型”、“拿走型”、“部分-部分-整体型”。而在模型(情境)、文字与符号之间的转换是促进学生理解运算意义有效的方法。因此,开放性作业设计的目标应指向学生对于加减法模型的理解,引导学生将“符号表征”转化成“模型(情境)表征”。


图2-学生画图表征2+3=5的含义


图3-学生画图表征5-3=2的含义


学生画图表征加减法含义的水平层次是不一样的。从图2可以看出,学生清晰、准确地表征了加法的两种模型:左边是“部分-部分-整体型”,小女孩左手拿了3颗糖、右手拿了2颗糖,合起来是5颗糖;右边是“添加型”,鱼缸里原来有2条金鱼,又倒进了3条,现在一共有5条鱼。根据表现性评价框架,其认知思维层次达到了水平3。在图3中,学生虽然画了两幅图表示5-3=2的含义,但都是表示从5个里边拿走了3个,还剩2个,都属于减法模型中的“拿走型”,没有表示出“部分-部分-整体型”。根据表现性评价框架,其认知思维达到了水平2。


可见,目标具体后,作业任务的设计与评价也变得具体和清晰,有利于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,比如加强“部分-部分-整体型”的教学。


02

框架清晰化


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选择不同的方法,由此,设计开放性作业则需制定清晰的表现性评价框架,从而准确地反映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认知思维水平层次。


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“公顷和平方千米”的核心目标是知道并理解公顷、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,初步形成1公顷的表象。在教学中,如何通过学生的开放性作业解答过程,诊断其目标的达成程度?构建清晰反映学生思维水平层次的表现性评价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。相应的开放性作业如图4所示。


图4-四年级开放性作业


该题目需要学生结合已学的公顷和面积度量含义的相关知识来解答。常规的解题思路是:看1公顷里包含几块这样的西红柿菜地。但该阶段的学生尚未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,难以正确得到10000÷1250的结果。因此,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方法:有的学生会通过估算得到近似的结果;有的学生根据运算的意义,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或减法;还有学生能关注“公顷”这一概念本质,从面积度量的角度解决。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单元目标的内涵、SOLO分类理论及学生的认知思维制定表现性评价框架(见表1),对学生构建公顷表象可分为五个水平层次,便于清晰反映学生所处的思维水平。


表1-构建公顷表象的开放性作业水平层次表


03

过程开放化


过程的开放,在思维水平上具备“低门槛、多层次、大空间”的特点,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,让人人都获得有价值的数学教育。


三年级“万以内数的加减法”在第一学段“数与代数”板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。开放性作业(如图5)的设计,指向学生用画图、列式、文字等表征方式,将思考过程充分表现出来。有的学生先画示意图,然后用算式322-120-95<322表示靠“长”能摆得下柜子和书桌,265-131-66<265说明靠“宽”也能摆得下,最后用文字说明这样摆放中间留有通道,符合实际生活习惯,属于较高水平层次。


图5-三年级数学开放性作业


图6


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“表内乘法(一)”中2-6的乘法口诀学习后,教材安排了“解决问题”的学习,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厘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,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不同的运算解决问题。为了评测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情况,教师设计了开放题(如图7)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首先要理解3×4和3+4表示的含义,同时分析情境中的信息,并选择用图示、文字表征方式表示购买过程。而开放性作业为学生的思维表达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。


图7-二年级数学开放性作业


这类作业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解释和判断,重在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与表征,识别问题中涉及的各种数量关系,对信息的组织形成推测和猜想,评估答案和理性,采用合适的策略,以及对结果进行概括和一般化。[5]


04

思维可视化


开放性作业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数学思考的机会,同时结合表现性评价框架,可以精准地看出学生思维层次,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。


 比如在四年级“公顷”的开放性作业(如图4)中,学生的解答过程就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思维的过程。从图8和图9中可以看出,如果仅从答案上评价,结果是一样的,但从解答过程中可以看出两位学生的思维水平是不一样的。作品A是把除法转化成乘法计算得到结果,达到了水平3;而作品B则从面积度量本质的含义来解决问题,将“公顷”与“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”建立联系,说明学生已经构建了“1公顷”的表象,所处的思维水平也更高,达到了水平4。


图8 学生作品A


图9 学生作品B


再如,在五年级上册“小数除法”的教学中,为了解学生对于小数除法算理理解的情况,设计了开放性作业,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解释余数的含义,以了解学生所处的水平层次和存在的问题。

图10 五年级上册开放性作业


从这两位学生的作品(如图11和图12)可以看到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,都能把理由阐述清楚,但从阐述过程中可以发现,他们对小数除法算理理解的程度是不一样的。图11中,该生只能用商不变的性质解释;图12品中,该生能从数的意义来解释“55-54”表示的是55个0.1减去54个0.1,等于1个0.1,所以还剩0.1米。可以看出后者对于小数除法算理的理解更好。


图11

图12


综上,通过学生思维的过程和评价框架,可以精准把握学生学习所处的认知水平,借此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改进教与学。


【参考文献】

[1] 陈罡.作业研究:从教学内容到学习经历——基于作业负担为中心的视角[J].教育理论与实践,2019(14):50-52.

[2] 贾轩 曾小平. 小学与数学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方法[J]. 教学与管理,2019(8) :52-54.

 [3] 章勤琼,阳海林,陈肖颖.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及其应用[J].课程·教材·教法,2021(3):83-89.

[4] 吴正宪,刘劲苓,刘克臣.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[M].北京:教育科学出版社, 2014: 186-191.

[5] 蔡金法 刘启蒙. 如何设计开放式的评估题[J]. 小学数学教师,2017(6) :4-8.


《中小学老师参考》是由产学研媒联合发起成立的教育领域新媒体,专注于基础教育领域,聚焦新课标、新教材、新课程方向,为中小学老师群体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与知识,引领大家关注最新的教与学模式,让改变从课堂发生!


联系我们

孙文敏:主笔/内容老师  微信号:swm2329

张沉浮:主编/总负责人  微信号:chenfu3721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中小学老师参考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